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七新闻 >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三七市场观察:产能过剩供需失衡

发布时间:2015-04-16 16:19:48  发布者:  来源:

作为名贵中药,三七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之功效,被称为“金不换”“南国神草”。2009年到2010年1年间,三七价格暴涨了10倍左右,引发了红河州的种植风潮,就连文山州的大种植户也纷纷向我州山区转移阵地。然而三七的生长期一般需要3年才能长成采售。到2014年,红河州迎来了历史以来最大的冬季采收期,三七市场行情如何?本报派记者连续多日走进交易市场、种植大户进行了调查采访。 

三七市场观察:产能过剩供需失衡 市场风险怎样规避?  

三七有隔年采收季,一种是每年的9月、10月、11月3个月采收,这时的三七叫春七;一种是来年的1月份和2月份采收的三七,这时的三七叫冬七。目前,春七采收已接近尾声。除了部分大户会拉到文山州全国最大的三七市场去卖,更多的种植散户会在蒙自市的红寨三七市场和建水西林寺坡的集贸市场摆摊进行交易。种植散户大多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像卖其他农产品一样在集贸市场上出售。记者连续多日采访发现,三七价格大幅下降,明年价格或许会更低。   

亏本也要争相卖   

11月29日,星期六,晚10点。蒙自红寨的三七市场内车声隆隆,开远、蒙自等地的七农已开车到达,准备在第二天的交易中挑选一个好的位置。七农们先把成袋的三七卸到地上,再把车停靠在四小门口或观澜路上。第二天凌晨时分,车辆、摊位已从四小门口摆到了红寨十字路口,足足1公里长。   

在这里,记者认识了60岁的四川经销商李子连。他乐呵呵地介绍:“从9月份开始收三七到现在,每个星期天都排这么长的队。”他已经做了10多年的三七生意,和妻子长年奔走在文山和蒙自的三七市场。2014年春季起,特别是进入9月份,七农们再也不像前两年一样“搬着价不卖”。   

“因担忧的情绪在七农中漫延。”老李说。   

老李身后跟着3个拉着平板车的伙计。他双手沾满泥土,在人流中健步疾走。每遇到看得过眼的三七,就会停下来,抓一抓,咬一咬,查看三七根茎、成色、品质、含水量,快言快语地和卖家大声地讨价还价,显得十分从容。见和卖家讨价还价的火候一到,他就会手一挥,招呼跟在后面的伙计们抬货、过秤、交钱,没有半点犹豫。当老李把一家的15袋三七价格压到14元一斤时,对方表示不卖,可当他走开不远时,又被叫回,仍以14元一斤成交。   

“市场已经乱了。”老李介绍,同样的带根新鲜三七,有人卖50元一斤,有人卖30元一斤。而前两年能卖到150元左右一斤。”可12月7日,记者在红寨三七市场再次遇到老李时,他说:“上星期卖50元一斤的,今天30元就卖了。”   

他成交的成色相同的次等三七,有的卖14元一斤,有的卖15元一斤,有的卖17元一斤。可记者在建水西林寺坡的集贸市场发现,10多家三七种植户所售价格均在每斤30元左右浮动,三七种植户张惠仙说,最近几天三七价格有所回升,前段时间,一般的三七每斤才卖10多元。近段时间,市场上的三七较之前有所减少,价格稍稍有了回升,但与去年均价在每斤100元左右的新鲜三七相比,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上市的三七,尽管成色相同却贵贱不一,可不管怎么说,2014年的三七价格大跌已成定局。“30头(每斤称30个)干的,今年最多卖150元,可前两年能卖到三四百元。”走访到的七农都认为,2014年的三七全都亏本,连成本的三分之二都收不回来。   

蒙自市鸣鹫乡的老王在开远种了60亩三七。为了说明2014年的三七赔钱,老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地租2000元;籽条每亩15000棵到20000棵,每棵0.8元到1元;七棚4500元;农药5000元;化肥4000元;人工40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费用,每亩投资在4万元左右。每亩产三七1200斤左右。“连本都收不回来。”   

“如果晒干屯着不卖,等价格回升再卖的话,光本钱都压不起。”这是所有采访到的七农所遇到的一致问题,他们大部分都是贷款种三七的。   

居民争相买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市场上前来买三七的人特别多。大家挑来捡去,市场显得很热闹,记者竟然遇上好几位熟人,交谈中得知,大家都已知道三七掉价了,特意来买上一些。   

“本地人都知道,三七是‘神草’,生通熟补。”一位老者右手提着一塑料袋的干三七,左手还提着一袋晒干的三七根,“吃生的方法是,三七晒干后碾细兑水喝通血管,吃熟的就配肉熬汤喝,补身体。”就连根熬鸡汤也是大补。   

一位熟人扬扬手里的一袋三七笑着说:“三七是个好东西,可往年太贵,舍不得买,今年便宜了,就买了几斤,吃不了就送给家里有老人的亲戚些。”   

市场似乎很活跃,这么多的人买三七,销量看来并不小,应该贵才对。   

可老李摇着否定,即使全州的人都来买,也抵不上往年几个老板收购的量。每年的红寨三七市场上,都会有很多来自文山、本地、广西等地的经销商。可这接连好几个星期天,老李才见到4个广西老板。其他老板都已销声匿迹。   

在老李看来,自己是小打小闹,每个星期天才购买上5000多斤,而其他经销商,那是一次都会收购几万斤。   2015年还会跌? 

就三七品质分析,9、10、11月份采收时,要先把种子摘下来,因此,眼下三七的饱满程度、药物含量都比不上一二月份采收的冬七,因此,虽然现在的新鲜三七价格低,但明年冬七下来后,是否价格会上去呢?   

“那不可能。”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是七农们的普遍看法,他们之间有着这样的说法,价格下跌不是品质问题,而是数量问题,明年三七还要掉价,因为现在种的三七,再过10年也用不完。   

七农们的看法是否正确,我州目前种有多少亩三七,是否产能过剩,供求失衡?记者在下篇中将继续追踪。   

下篇:产能过剩供需失衡 市场风险怎样规避?   

2009年至2011年,由于持续干旱等原因,三七市场需求不断被扩大,导致价格连年攀升并居高不下,使产业利润更加集中在种植业,部分人因种三七而暴富。   

眼见着身边的人因三七而富,矿老板、庄稼汉等纷纷做起了三七致富梦,他们一拥而上,大量三七棚在我州适宜山区冒出——历史上最高种植三七峰值随即到来。在这种情况下,七农顾不上政府部门的警示,不遵循市场规律,在发财梦面前失去理智。   如今三七价格大跌,如何遵循市场规律,规避风险,突破销路局限,值得思考并付诸行动。

  
一拥而上三七究竟种了多少?   

因为三七是喜阴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特殊,仅适宜在北回归线附近高海拔的温凉地区的半山区种植,最适宜种植的就是文山州。可轮作年限高达10多年,文山州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七农们就把种植的基地转移到了同纬度、土地比较肥沃的红河州。 

于是,在蒙自、泸西、建水、开远、弥勒等地的山区,随处可见一片片外来七农搭建起来的黑色遮阴篷。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山三七老板估计,在我州境内从事三七种植的文山人有近万名。   外地老板能种,本地矿老板当仁不让,很多矿老板都加入到种三七的行列。   

历史上贫穷的山区群众,更不能错过这个发财的机会。蒙自市鸣鹫镇扎门村郭正平介绍,由于他们村离文山很近,大部分人早已掌握了三七种植技术,5年前就因种植三七出了好几个千万富翁,家家户户都种三七。由于轮作期较长,自己村的土地种完了,就到别的村租地种,“多少能干活的都发了三七财”。   

离蒙自市冷泉镇20多公里的期者村是个有名的“三七村”。以前村里人都种烤烟,可育苗、栽烟、烤烟每个环节都是技术活,从技术层面上看,没种三七简单,从赚钱来看,与种三七根本没法比,所以家家都贷款种三七。   蒙自市新安所镇湾湾村做石榴生意的童锋介绍,尽管种石榴已经让村民都较为富裕了,可部分村民还是觉得种三七来钱快,就放弃种石榴,怀揣发财梦到山上种三七。   

余春国是建水县普雄乡的三七种植户。他介绍,2011年以前,普雄只有少数几家人种三七,后来大家看到三七卖得上价后,也纷纷投资种三七。现在普雄乡80%的人都在种三七,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外来栽种三七的老板虽然没几个,却都栽着百亩以上。 

那么,红河州三七的种植面积到底有多少?记者在州生物产业办了解到,这一数字不好统计,各个部门统计的都不一样,但不管哪个部门统计,采用什么方法统计,三七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是毫无疑问的,光是弥勒市的三七种植面积就已接近7万亩。州生物产业办提供的一份《红河州“红药”产业调查表》显示,红河州2014年的三七种植面积是25万多亩,2014年新增67000多亩,种植户达22800多户。   

产业部门并不鼓励种三七   

州生物产业办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州曾经把三七当作生物产业来引进,但后来发现种植三七的危害及风险后,并不鼓励也不打击农户种植三七,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种植三七的过程中调研发现,种植三七会使土地产生大量细菌,对土地的破坏性非常大。为预防病虫害,三七需要每个星期打一次农药,造成土地板结十分严重,一般休耕10多年才能种植别的农作物。这对农业生产很不利。如果三七市场风险到来,大量农户挖出三七后,会导致土地长年荒芜。但考虑到七农致富心切,三七确实能一时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只得遵循市场规律,并不能加以干涉。   

二是大部分矿山老板或者专业的种植大户采收三七之后,直接用大卡车拉到文山的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因为那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交易活跃,价格偏高。抛开七农增收不说,他们的行为已超出了我州税收机关的可控范围。   

部门曾发出风险警示  

市场供求决定价格。无论三七多么珍贵,也无法背离这一经济规律。2013年1月,蒙自市等发展生物产业部门发现这一问题后,曾向七农发出过“三七种植风险提示”文本。  

文本显示,2014年是普遍共识的第4次种植高峰,种植规模已经急剧扩大、快速形成的种植高峰隐藏的市场风险日益紧迫。   而历史上的每次种植高峰之后,由于盲目发展,总会随之带来价格波动。   据红河州产业部门根据文山州的三七种植情况研究发现,1950年至今的60余年里,文山三七种植业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较大的起伏,1974年、1988年、2005年形成了3次种植高峰,分别达4.4万亩、7万亩和12.4万亩。导致三七种植业剧烈波动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加工业不配套,三七市场需求不足、质量和价格背离、种植盲目发展所致。  

2009年至2011年,因为干旱等原因,市场需求不断被扩大,导致价格连年攀升并居高不下,使产业利润更加集中在种植业,而加工业、流通业利润大幅减少。目前,全国有1258家药厂生产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含有三七的国药准字中成药品种323个、批文3207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20余个,但由于国家医改政策的约束,三七药品价格只跌不涨,三七原料供应又只涨不跌,市场维护十分艰难,使得加工业许多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本来利润空间极低的药品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逼着加工企业不得不向联合打压三七市场价格的方向去分析研究对策。   

红河州生物产业部门于2013年初发现,红河州三七产业已呈不可收拾之势,2014年将是普遍共识的种植高峰,就及时发出警示,提醒三七种植户规避风险,遵循市场规律,适度控制种植规模,特别是举债投资种植三七户在种植热潮中要时刻保持清醒,一定要正确把握市场供求,切勿盲目跟风投资扩大三七种植面积,防止因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造成“七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商家转战国外市场去存量   

市场价格大跌之后,部分经销商仍能盈利。上篇提到的李子连就是一例。   

2014年下半年,李子连发现三七产量过大,国内需求过少,“10年20年都用不完”,就及时向越南销售三七。因为“越南的用量仍然比较大”。他说,有些国家制药也需要大量三七,越南就是其中之一,如经销商不向国外寻找用户,光靠国内仅存的几家用三七的制药厂的用量,是很难消耗这么多三七的,价格还会跌。如果打开了销路,经销商同样能赚钱:“我一天收上几千斤,拉到越南卖,每斤随便赚两元钱。”


    上一篇:三七的生长和等级

    下一篇:吃三七粉暖身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