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七养生 >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三七用于衄血的用途与作用

发布时间:2018-05-28 09:13:57  发布者:  来源:www.maisanqi.com
三七用于衄血的功效与作用
三七始载于《本草纲目》。李时珍曰“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故别名“参三七”或“人参三七”,其植物形态也与人参相似,因历史上主产和集散于广西田阳,又称“田七”或“田三七”,又由于云南也是主产地之一,故也称“滇三七”。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现在主产于云南文山、广西靖西、田阳等地。
 
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能;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等症;用量3~9克,研粉吞服一次1~3克,外用适量。
 
三七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复叶3~4片轮生于茎顶,每个复叶上有小叶片3~7枚,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单个顶生,花小黄绿色,花瓣5瓣、雄蕊5枚;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色,内有种子;花期6~8月,果期8~10月。三七对生长的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现多栽培于海拔约800~1000米的山地缓坡上。目前在北方地区不能栽培,北方民间种植的“三七”都不是正品三七。
 
三七于种植后3~4年采挖,开花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干燥,称“春七”,质佳。果实成熟后采挖的习称“冬七”,其质量不及“春七”,加工方法与“春七”相同。
 
三七主根习称“三七”或“三七头”;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
 
三七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厘米,直径1~4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筋条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厘米,上端直径约0.8厘米,下端直径约0.3厘米。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质量以个大、皮细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或灰黑色、无裂隙,习称“铜皮铁骨”者为佳。目前三七的市售商品以“三七头”为主,“剪口三七”和“筋条”多为制药厂使用。
 
衄血是什么意思:衄血nǜ xuè 凡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症。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以鼻衄(见鼻出血)为多见。
 
三七
其病因病机不外火与虚:肝火、胃火、风热犯肺,热毒内蕴、肾精亏虚,气血两亏等可导致衄血。一般因感受外邪所致的衄血起病急,病程短,多有外感表证,内伤所致者反之。改善当根据火之虚实及所病脏腑的不同而采用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益气摄血等改善法。改善不宜火灸,不宜发汗,用药避免辛、燥、香、窜。衄血不止者,嘱其安卧,勿情志过激,依出血部位的不同,予局部冷敷。
 
外感衄血
 
外感衄血,病证名。感受外邪所致的鼻衄。见《症因脉改善》卷二。其症恶寒身热,头疼身痛,鼻孔出血。多因外感风热;或内有积热,外冒风寒;或太阳失表,热郁于经;或阳明失下,热郁于里;或温病误用辛温,扰动经血所致。外感风热,有表证而见发热口干,头痛目瞑者,改善宜清解,方用桑菊饮加丹皮、茅根、黄芩等。阳明失下,热郁于里者,多兼漱水不欲咽,改善宜清下,用养营承气汤去归、朴,加丹皮、牛膝、茅根。温病误用辛温,扰动经血致衄者,改善宜清热凉血,用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加连翘、玄参、葛根、茅根之类。参见鼻衄条。
 
内伤衄血
 
内伤衄血  病证名。统指无外伤、外感所致的鼻衄。见《症因脉改善》卷二。其症身无表邪,目睛或黄,五心烦热,鼻孔出血。常由肺热上壅、胃热熏蒸、肝火上炎、阴虚火浮等因所致。因肺热者,伴见口干鼻燥,或见咳呛,改善宜辛凉清解。可用泻白一物汤,或桑菊饮加丹皮、茅根。因胃热者,伴见口渴口臭,大便秘结,改善宜清胃降火,可用玉女煎,或清胃汤加酒大黄。因肝火者,伴见烦躁易怒,头胀目赤,改善宜清肝泻火,可用龙胆泻肝汤、清肝饮。肝肾阴虚,火浮于上者,伴见头晕耳鸣,脉沉细而数,改善宜滋阴降火,可用知柏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加龟板、牡蛎等。
 
更多文山三七,三七粉,三七花相关知识尽在文山三七网http://www.maisanqi.com

上一篇:胃病吃什么食物好 吃三七能改善胃病吗?

下一篇:三七粉对崩漏的作用和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