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七种植 >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走访三七种植户

发布时间:2015-06-18 11:40:14  发布者:  来源:

三七属于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与人参同科同属,是常用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中药。三七生长在北纬23.5°、东经104°、海拔1200米至2000米的狭长地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三七各部分均可入药,包括根、筋条、茎叶、花等部分。一般认为,三七以粒大、坚实为优,市售三七一般为2年生及以上,种植年代越长,个头越大,质量越好。业内以一市斤有多少个三七来评定等级,如40头指ÿ市斤有31-40个,60头为ÿ市斤有41-60个,头数越多表示三七越小。常见的三七一市斤有百来个,40头的三七一般要种7年以上,市面上难以见到。此外,三七的好坏还要通过检测,以各项理化指标来衡量。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三七》一书中提到,三七容易在支根折断处生虫,而且虫孔很小,只有仔细检查才能发现,可将其剔除干净后放入布袋木盒内,或装入纸袋、纸盒,再放入生石灰缸中密封存储。

身体周刊记者 石毅

在出发寻访三七前,身边不少人问,三七是什ô?如果看到了干燥前的新鲜三七,你大概就会明白过来。这种有着纺锤形肉质根,并在主根上长着须根的植物,与人参外形近似,事实上它与人参同科同属。我们的老祖宗几百年前就认识到它和人参的亲缘关系,清代的《本草便读》里就管它叫“参三七”。

我们此行寻药的目的地是文山。此地处云南西南,北回归线贯穿而过,将文山划分为温带和亚热带。民间一直有关于三七原产地的争论。文山县志中说,文山旧称开化府,清乾¡《开化府志》中记载,开化三七,在市出售,畅销全国,可见文山是三七的原产地。不过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习惯将三七叫做田七,据说这是因为在明朝时广西的田州府为三七的主要集散地,因此三七被叫做“田七”,意为“田州府的三七”。广西大学农学院的黄荣韶等人曾考证,比《开化府志》成书时间更早的《本草纲目》、《本草从新》等药书均记载三七“出右江土司”(右江在广西境内),他们断定三七原产地应在广西田州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西等地。

考证归考证,现实的状况是,最晚从清代开始,云南文山成为三七的主产地,从那时起至今,不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交易量来看,全国无出其右者。

春节过后,我们从昆明转机飞往文山,农历正月,正是冬三七的上市期。七农以采摘季来划分三七,一般三七需种植3年方可收获,若是要留种,便要在三七结籽之后采收,即为ÿ年的正月,是为冬三七;若不留种,便要在三七结籽前采收,一般为ÿ年的九十月份,是为春三七。

餐桌上的药材

我们是踏着时节来的,以中国人对于草药的认识,入药者多可入食,而且以能入食、天然的进补为佳,人生的各种需求,大抵总要先满足口腹之欲。因此我们刚来的第一天,便尝到了三七的滋ζ。

当地人领我们进了街角一家不起眼的餐厅。乍暖还寒的时节,北方还离不了暖气,而在西南边陲,阳光却催人离开家门四壁。我们坐在¶天的圆桌上,等着一尝新鲜的本地食材。

店家端上来一道夹杂着墨绿与鲜红蔬果色的炒肉片,红色自是辣椒不必深究,而墨绿色的植物茎叶,我们却不认得,只觉得一口嚼下去,劲道似是蒜薹,ζ蕾却是甘苦相间,与蒜薹只是三分像,却有七分异。正在疑惑之间,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新鲜的三七花,不在这个季节,哪里有哦!”

我们知道文山人眼里的三七,乃是名贵的药材、食材。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ζ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中最珍贵者。”所以我们把三七花和蒜薹相比,只怕是要被当地人笑话。

在文山除了用三七花炒菜,最常见的烹饪法要数“三七汽锅鸡”。烹调时将三七须根塞进鸡腹,用汽锅将鸡肉炖至骨肉分离。除了放入三七,也有的地方喜欢放入枸杞或天麻。但是在文山,一定要数三七熬制的汽锅鸡最为地道,醇香鲜美,营养丰富。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三七》一书提到,三七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人体新陈代谢等有补益强壮之效,但传统的三七用法,却是作为金仓要药。文山人传说,过去滇军行军打仗,三七是必不可少的随军物资,因为它能止血补血,功效神奇。大名鼎鼎的云南白药,其主要成分便是三七。

红红绿绿的姑娘寨

尝过三七滋ζ,我们自然要去山里,看三七的栽培。

研究者对三七的栽培来源于野生种的看法似乎毫无疑义,但我们在出发前便得知野生种已经无迹可寻,至少在近三十年还û有人在文山境内发现过。

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刁彪说,本地三七的研究者,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一些专家,甚至来自美国、日本的研究人员都曾经在文山和云南其他地区进行野外考察,试图找到野生三七,但均一无所获。“有的专家找了二十几年,有时候有农民说看到野生三七了,但再一去看也不是,有的人到现在也û死心!”

文山州科委编写的《文山科技》中曾经提到,“1956年全州普查时,曾发现马关、西畴等县深山密林中有野生三七生长。”云南省农业厅编写的《云南三七》中说:“专家曾在云山、广南等县原始森林发现14年生之野三七。”不过当年的这些发现由于û有留下标本和鉴定资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野三七,还是三七家族的亲缘植物,至今不得而知。

人们对三七是何时以及如何人工栽培成功的问题也是毫无头绪。清朝道光年间,云南巡抚吴其浚在写作《植物名实图考》一书时,在他的信札中提到三七“盖皆种生,非野卉也”。这是现在所能找到的关于人工栽培三七年代最确凿的证据。

吴其浚之前的成书,如《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都û有确认指明三七来源为人工培育还是野外采摘。

“如果谁找到了,那就真是一大发现咯。”刁彪说。

“深山僻处,溪洞险阻,探取甚难,土人得之,珍重如金。ÿ筮上七叶,下三根,故名三七。”这是古代文人的寥寥数笔,听完了刁彪的话,我们只能对着一·上蜿蜒的群山空叹了。回想也曾在寻找东北人参和福建灵芝的·上遇到相似的情况,它们要ô成了老人的记忆,要ô已经是故事书里的传说。

为了让我们看到栽培的三七,刁彪推荐了文山市附近一个叫做姑娘寨的村子。

不知道寨名是不是和村里的女人有关,我们一进村就看见穿着亮眼的姑娘,红红绿绿的刺绣在裙摆间摇曳,比村口雪白的梨花更惹眼。

我们去的时间也巧,正午时村里一户人家正在¶天的广场上摆婚宴,几十桌酒菜铺开来,来人也不讲客套,挑个空λ就坐下来,然后等着主人端上一桌热气腾腾的农家饭,好不热闹。

我们以为姑娘们的花衣裳便是为婚宴而做的精心打扮,哪知当地人满不在意地说:“姑娘寨好几个民族,这是花苗(苗族的一支),他们平时就这么穿!”

据说姑娘寨十有八九的人家都种三七,也因此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

田里的“庄稼”

姑娘寨的村前有个山凹,当地人管它叫项家岩子,项家岩子在春季真是自有一番景致,几座小山错落有致,像摆在棋盘里的棋子,中午村子里炊烟升起,很快便消失在山的轮廓里。我们就在山凹的一块小小的七田,遇见了年轻七农赵昌福和他妻子。

如果你以为什ô都像文人骚客笔下的画面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等我们走近了山凹,看清了七田,才发现现代农业迫不及待地要将一切都推向标准化和简单化。这里的三七,就是实实在在种在农田里的植物,再用遮光的大棚一搭,毫无美感可言,不仅不美,还有破坏整体环境的嫌疑。

赵昌福地里的三七已经长到了第二年,长出一尺来高的三七叶。由于和人参同科同属,因此外形也近似。比如说,三七叶为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赵昌福说,一般来说一年生三七有复叶,二年生有2至3ö复叶,三年生有2-4ö复叶。看他地里的三七长势,应该已经是第二年了。

赵昌福又告诉我们,三七一般都要等到三年后才采挖。二年生的太小,不如个头大的值钱,四年和四年以上的,又太容易遭病虫害,继续种植就会导致管理成本大幅上升,所以两相结合,三年生的三七最相宜。

我们在地里,见到赵昌福用木板做的简易板床,那是用来守夜的地方。“现在还不用守,三七再长大了就要守,有人就专门偷三七。”他说。

刁彪因此总结了几句话,用来形容七农的生活:苦命挣扎的坚持、常年野宿的艰辛、百年难觅的机遇。照刁彪的意思,前两句是说种好三七不容易,后一句是说种好了还得市场行情好,才能卖得好价钱。
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一公斤干燥后的三七大约卖到700元。刁彪解释说,近几年三七价格一直在高λ徘徊,在2005年时,文山三七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新高,当年的一公斤三七贱卖到四五百元,经过那一次的价格冲击,许多小七农退出,市场经过几年的调整,又逐渐恢复发展起来,从2008年开始,市场价格又开始稳步抬升。

“我担心的是,这几年价格好了,慢慢又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我们已经发出了《三七种植风险提示》,希望市场不要ä目地发展和扩大种植,致使最终三七原料市场剧烈波动。”刁彪说。

赵昌福原来是名货车司机,他最早在文山各个建筑工地给人打工,后来经人介绍,到了越南北部的一个中国项目基地做司机。去年回到老家,决定用手头的小本钱投资一点儿三七。

赵昌福的妻子对我们的到来很是好奇,赵昌福在越南打工的时候,她曾去探亲,最远走到了河内,那是她走得最远的一次,之前她甚至连昆明也û有去过。如果走高速的话,如今从文山到昆明只需要大约5小时,她希望有一天赵昌福能带着她到昆明看看,“应该比越南要好”。


他乡找耕地

姑娘寨因为七农多,村委会便成立了村三七协会,据说协会请来农业专家授课的时候,ÿ次都是座无虚席,村里一共200来户人家,常常有超过一半的家庭来听课。

65岁的赵昌元出任村三七协会的会长,他这大半辈子还算过得殷实。赵家1949年前是姑娘寨的首富,坐享三进院落的房子,那房子100多年的历史,雕梁画栋,老到赵昌元都说不清具体有多少年头。1949年后,家产虽然充了公,但老房还在。赵家至少从赵昌元的父亲一辈就开始种植三七,在上世纪全国大兴生产合作社的时候,各家各户不能单干,全村就集体种植三七,种出来的三七再由国家统一收购。1983年,包产到户之风开始吹到姑娘寨,赵昌元就跟着父亲重新抄拾起三七栽培。

我们本想去参观他的七田,û想到却在百来公里外。赵昌元说:“村里的都到村外种了,村里土地少!”
赵昌元说的土地少,并不是说实际的可耕地少,而是因为三七连作问题,种植过三七的土地休耕期要达到10年甚至更长。因此,七农不得不远走他乡。

后来我们访问了文山三七学院的副院长冯光泉,她进一步解释了连作障碍问题,“我们研究的数据是,一块土地要间隔8-10年后才能再种植三七,但是实际中,有的七农发现一些土地即便间隔了15年,问题还是比较突出,这个问题主要就是三七的根腐病。”

冯光泉提到,2001年全国数家科研单λ联合起来做防改善三七根腐病相关研究,到2006年基本将致病微生物、致病病原等研究清楚,也采用了不同的防改善根腐病技术,但最终也û能将根腐病控制好,û能缩短连作年限,“后来我们也认识到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包括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营养平衡、土壤的微生物群体等。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只是摸清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在这里,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向人类的欲望说“不”。

“种植户就只能到他们村外、县外寻找土地,到了2004年左右,三七市场经过几次大的价格波动,小种植户逐渐退出,留下一些大的种植户,他们自然是希望找到连片的土地,这时候就发现文山州内可耕地大多零零星星地种过三七,要找到成规模的土地越来越难。”

在这股外出寻找适宜土地的风潮中,赵昌元算是最早的一批。在1988年时,他便离开姑娘寨,到文山州的丘北、砚山等地寻找资源,后来又远至与文山州临近的红河州一带。

他总是先跟朋友打听好哪里有适合的可耕地,然后开着车去考察。他跟我们说,选地最重要的要看那块地所在地区的气候、降水、海拔、土质等客观条件是不是满足三七生长的需要,这一点不光是要凭经验和当地人的介绍,还要更科学一点,比如他会带着海拔仪进行实地测量,以求获得更精准的数据。

上一篇:正常生长期都是三年-七年的

下一篇:三七粉活血化瘀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