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七种植 >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中国三七之乡”花开等你来

发布时间:2015-05-22 14:05:53  发布者:  来源:

“2012年文山市三七种植业销售收入13.51亿元;三七加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5.4亿元;三七的种植加工二项合计销售收入达28.91亿元。2012年种植三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17200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850元的2.94倍,2013年文山市三七种植业销售收入预计达15亿元。”记者近日从文山市生物三七局办公室主任王顶春处得知。由上可见,三七已成为文山市一个富农产业。发展三七种植业,确实为当地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七确实是文山市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文山市因其独特的土壤、气候环境而成为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三七人工种植历史至今已有600余年。” 。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发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山区残余植物,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享有“金不换”、“南国神草”等美誉。文山三七使用历史悠久,迄今已有3000余年。其“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奇效为世人所公认,特别是自明代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将其收载于《本草纲目》之后,三七便逐渐被世人接受和广泛应用,成为改善各种出血症和血瘀症的良药。现代医药研究表明:三七根、茎、叶、花、果已发现含有79种皂苷类化合物,77种挥发油类化合物,19种氨基酸及多糖、黄酮类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揭示了三七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文山三七”产量、质量、产值均为全国领先,是全国最大的三七种植、加工、科研基地,是名闻遐迩的“中国三七之乡”。为加快开发文山三七这一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生物资源,造福人类健康,多年来,文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七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11月被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后,市委、市人民政府加大力度,始终坚持把三七产业作为助农增收,转变经济增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和开发,以构建完善的三七“加工、市场、科研、基地”四大产业支撑体系为目标,积极实施标准化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产业市场、加强招商引资、强化对外宣传、打造产业文化、加大投入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全市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文山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五强战略,为加快发展三七产业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强基地——按照“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农户联动,链条拉动”的思路,大力推广三七规范化种植,三七标准化种植业水平逐步提高,形成了“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步入了区域化、标准化、科技化、规模化、行业化发展轨道。

区域化种植:根据文山的土地资源和三七生长需要,研究制定了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规划,提出了种子种苗区和商品区划分,引导种植户轮作种植。

标准化种植: 1997年开展优质三七种植试验示范和推广,1998年开展无公害三七种植试验示范和推广,2000年开展三七GAP种植试验示范和推广, 2003年列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2004年获得国家第一批三七GAP种植基地认证, 2004年获批建设3万亩三七GAP基地,2004年开展有机三七种植试验示范和推广。

科技化发展: 2002年通过国家批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5年《文山三七》获准注册证明商标,2003年获得《文山三七》国家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国家标准,文山三七研究院截止目前共开展科研项目59项,取得科技成果47项,获省州科技进步奖38项,发表论文191篇,出版专著6部,申报专利18项,获得专利授权4项,首次提出国家标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三七》,确定了36个性状和3个标准品种为测试标准,使三七成为中药材植物中第一个进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目录的品种,为提供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制订国际标准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推广,三七质量和产量显著提高。其中三七的单产由80年代的亩产4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亩产180公斤左右。

规模化经营:到2013年三七种植面积达5万亩,比10年前的2万亩增加了3万亩,三七种植业收入将达到15亿元,是10年前的近10倍,拥现出了高田三七、苗乡三七、本草有机三七、洪周三七、金华信三七专业合作社、盛大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苗岭三七专业合作社、荣发三七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等一批上百亩、上千亩的种植龙头种植企业。组织化、规模化种植增强了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对维护三七市场价格和行情的稳定、助农增效取到了重要作用。

行业化管理:建立行政管理服务机构,成立了生物资源开发和三七产业局、三七园区管委会、三七研究院(三七技术指导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成立了三七种植协会,吸收会员3367人。2013年,全市三七种植在地面积发展到5万亩,三七种植业销售收入将突破15亿元。

二强加工——以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引导三七企业实施GMP等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进一步加快了三七工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七加工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新平坝片区、东山片区、登高片区“一园三区”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新平坝片区、东山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已引入8户企业入园发展,建成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三七原料提取物等三七系列产品生产线。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5亿元。登高片区已经启动场地平整、道路建设工程,与14户企业初步达成了入园意向。

招商引资工作有较大突破。国内知名药企云南白药、云科药业、天津天士力、广州白云山、珍宝岛制药、梧州制药等企业介入文山三七产业开发,其中,云科药业文山产业基地建设接近尾声,预计2013年6月峻工投产,云南白药集团技改扩建已达成投资意向,天津天士力、广州白云山、珍宝岛制药、梧州制药等与本地企业联姻,在文山设置采销部门、办事处或者合作种植三七。

三七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制药企业有1302户,生产400余个品种,获得国家批文的产品3207个,全市从事以三七为原料生产的产品种已从原料加工发展到药品、保健品、食品、日用化工品、工艺品5大类160余个品种。在原来特安呐已开发血塞通系列、七生力、七生静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条年产20吨在线控制的三七提取物生产线,年加工能力1000吨鲜三七的太阳能集热技术干燥示范线,第一条超细三七粉饮片气流粉碎生产线,开发建设年产6000吨三七天然药物牙膏生产线。

三七产地加工规范化发展。改变三七产地加工的传统方式,促进三七原料产地加工的规范化发展,建设了规范化三七10余个太阳能三七晾晒场,彻底解决了鲜三七晾晒及初加工问题。2012年三七加工业实现产值21.63亿元。

三强贸易——以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构建起了市场、信息、贸易、物流平台,“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三七专业交易市场,成为文山三七生产者、销售者必不可少的卓越交易平台,成为“中国三七之乡”的重大标志,显现了市场拉动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的独占性和领先地位进一步稳固。针对文山三七种植面积和经营户逐年增加,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一期工程已不能满足市场经营需要,投资1.1亿元,按照高品质、规范化要求建设占地面积64亩,建筑面积63,623平方米的文山三七交易中心投入运行,“文山三七电子交易中心”电子交易设备完成改造升级,文山三七网上商城的开通,吸引了更多的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制药企业及大中药材交易市场在文山设置采购部门,在本地、外地种植的三七全部回到文山市交易,文山三七交易市场的价格决定了全国三七的价格走向,不断提升了“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的独占性和领先地位。

“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 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三七原料产品已进入全国20个大中药材市场,三七营销网络已经覆盖全国,三七制品已进入全国各大城市医院及药店销售,以日本、泰国、越南为重点的国际市场正不断拓展。2012年,全市纳入统计的三七流通企业35个,个体工商户157户,每天进入三七市场交易的人员达到3000人以上,三七交易市场十分火爆。购进三七原料606.09万公斤,销售三七原料 619.7万公斤,销售收入37.44亿元。

四强科研——紧紧依靠我国唯一的三七专业科研机构——文山三七研究院,建立起了三七种植研发、三七质量检测、三七科研推广体系,初步形成了三七科研创新平台。

三七基础开发研究逐步深入,应用领域扩大。三七根、茎、叶、花均可入药入食,含有皂甙、挥发油、氨基酸、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的预防改善功效显著,已在药品、食品(包括保健食品)、化妆品以及口腔清洁用品等方面有广泛的使用。

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平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上海联合共建了“中国三七研究中心”,开展了《三七茎叶质量标准研究》《三七改善脂肪肝复方新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与香港科技大学在香港共建了“国际三七研究中心”,开展了《三七黄酮分离提取及改善老年痴呆分子机制研究》《三七饮片药理研究》等项目研究工作,合作编写了《三七——参中之王》在香港和大陆出版发行,帮助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建立三七科技园、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三七企业技术进步,承办和参加承办了《首届三七国际高端论坛》等4届高水平的三七专业论坛。

推广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促进了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三七GAP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改善技术等新技术、新成果,改革了传统的栽培模式,超细三七粉、活性三七等新型饮片生产技术已在加工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五强政策与品牌——由于三七产业政策和品牌建设的加强,促使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基础配套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文山三七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壮大文山三七产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三七之乡”、“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三七GAP基地建设、国际有机三七种植标志认证、《文山三七》国家标准以及“文山三七”证明商标成功申报认证、注册以及推广使用以及2011年“文山三七”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均为文山三七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改善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的颁布实施,已将文山市三七产业的扶持发展政策上升到州政府政策促进的层面,开启了文山市三七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文山三七是文山市人民的希望和骄傲,文山市委、市政府将用现代发展理念、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和经营形式,继续加大力度改造和提升三七种植、收储、运输、加工和营销产业水平,打造完整的三七产业链,实现原料端、生产端、运输端、流通端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加强对三七产业链的有效管控,促进三七工业、三七商业和三七农业的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向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转变,实现三七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三七传统农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向建设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转型。立足原料比较优势,建立土地资源利用有规划、种植基地建设有布局、龙头企业需求有保障、原料市场规范有序的产业联盟实体,构建国家级的三七GAP和国际有机三七原料种植基地、多层次宽领域的三七研发创新平台、全国规模最大的三七原料药提取和产品加工基地和辐射国内外市场的文山三七交易及物流中心。

近五年文山三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三七种植业销售收入已从2007年的3.78亿元增加到13.51亿元,流通业销售收入已从2007年的12.87亿元增加到37.44亿元,近五年分别为年均递增率达29.01%和23.81%。到2020年文山市三七产业总产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二番,突破 100亿元,三七产业将真正成为文山市的一大经济支柱和造福人类健康的阳光产业。


上一篇:药用植物三七(田七)炭疽病

下一篇:市生物三七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