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七种植 >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雨水多的季节怎么预防改善病虫害?

发布时间:2015-09-26 09:37:16  发布者:  来源:云南文山三七
 
近期内,各三七种植区域内均进入了雨季,特别是上周以来,全州境内普遍出现了强降雨,梅雨天气频繁,七园内湿度增大,容易导致三七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为积极做好三七病害防改善,尽量降低损失,文山州生物三七局结合文山三七研究院提出了近期三七病虫害情报及防控措施。希望广大七农朋友做好相关病害的防控。
一、三七圆斑病
三七圆斑病由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 Deighton侵染引起,是一种喜湿性强的三七主要病害种类,以爆发性、破坏性强,传播速度快,难以防控为重要特点。据目前为止,所有三七种植区均有发生分布。
1、症状
叶片感病时,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水浸状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斑,病斑直径5~10mm。病斑中心灰白色,中间部位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整个病斑有明显轮纹,俗称“鱼眼珠斑”。急性发病期病斑呈水浸状褐色,无黄色晕圈,有时病斑上可见稀疏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茎秆受害时,感病部位呈褐色、凹陷。在潮湿条件下,病部组织上可看到稀疏霉状物。发病后天气晴朗时受病部位有裂痕,轻触茎秆即从受病部位折断。
块根受害时,受害部位表皮呈褐色,剖开发病组织在肉眼下可看到黑色小点或小块,系病原的厚垣孢子。通常块根受害后其它病原可从受病部位侵入,构成复合侵染而导致根褐腐。
2、发生规律
通过雨水飞溅和人工操作侵染三七,成为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田间三七圆斑病始见于4-5月,终见于10月,高峰期主要集中在7~8月。当气温在21℃以下,同时出现连续降雨数天以上,或日降雨量平均达15mm以上,可导致三七圆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圆斑病经常顺七园墒边扩展为害,俗称“跑边”、“顺沟跑”,是三七圆斑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3、防控措施
(1)病原可通过雨水飞溅土壤传播,故会"顺沟跑”,要及时补盖沟边墒草。
(2)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减少病原的积累。
(3)发生高峰期可选用以下药剂中的一种进行喷雾防改善(严控发病中心):
①40%氟硅唑乳油,每亩按有效成5~7克,制剂量12.5-17克,或3000-4000倍液;
②25%腈菌唑水剂,每亩按有效成6.25~8.3克,制剂量25-33克,1500~2000倍液;
③25%丙环唑水剂,每亩按有效成3~3.5克,制剂量11.7-14克,2500~3000倍液
④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按有效成44~70克,制剂量62.5-100克,600-800倍液。
二、三七疫病
该病害是三七生产中爆发性和破坏性较强的病害种类,适宜发生的天气为降雨后转晴的天气,由于近年来,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雨后气温回升速度极快,因此降雨后转晴期间,加强对该病害的防控。
1、症状
三七疫病俗称“清水症”、“搭叶烂”。病菌可为害三七植株的各个部位。叶片受害时,先于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浸状病斑,病健分界不明显,随着病部迅速扩大,最后全叶或从主叶脉两侧大部分呈水浸状披垂、脱落。发病后若天气转晴数天,病叶即呈青灰色干枯,易于破碎。
三七植株茎秆受害的症状因七龄不同而表现各异:
一年七:假茎基部感病后呈水浸状缢缩,最终导致七苗从基部折垂而倒伏,亦称“猝倒病”。
二年七和三年七:茎杆受害时,受害部位脱水缢缩;基部受害可使部分植株倒伏。病原继续扩展为害,则导致根腐。茎杆顶部、花轴,则受害部位为水浸状缢缩扭折,七农称为“扭鸡腿”、花序受害,则形成干花。若园内空气湿度大,可在发病部位看到薄薄的一层白色霉状物。
茎秆基部或芽部受害时,病部组织呈水浸状,病建分界不明显,有时可看到极为稀薄的灰白霉层。当茎基部失水缢缩,导致地上部植株青枯萎蔫、最终倒伏。根部受害时,初期受害部位呈脱水状,进而发生腐烂,表现为湿腐。
2、发生规律
雨后转晴的天气容易发生该病害。
3、防控措施
(1)病株清除后用熟石灰对发病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2)药剂防改善
地上部植株发病初期或遇较强的降雨过后用甲霜灵锰锌、三乙磷酸铝、恶霜灵锰锌等药剂,任选其中一种或两种混合,稀释500~800倍液进行喷施。
另外,也可用下列药剂中任何一种,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次。
① 50%稀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制剂量15-20g,或2500~3000倍液;
② 52.5%恶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每亩制剂量15-20g,或2000~3000倍液; 
③ 72.2%霜霉威水剂,每亩制剂量50-85g ,或600-1000倍液。
根部发病时采用4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顺根区撒施毒土(药:土=1:20-40)方法进行处理,可收到较好的防改善效果。
 

上一篇:简述三七单产的原因

下一篇:如何管理好冬季的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