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七新闻 >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云南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状况(一)

发布时间:2015-04-23 16:22:38  发布者:  来源:


   三七亦名田七、参三七,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对生存环境有着特殊要求,适宜在冬暖夏凉和半阴、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北纬附近的云南省文山州。云南省文山州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人工栽培三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是我国著名的“三七之乡”。

三七作为一种品质稳定、疗效显著的植物药材,其活血化癖、消肿止痛的奇效一直被世人所公认,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将三七誉为“金不换”。经过数百年的社会分工和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对其生物药学、药理学、制药工业及临床医学各学科领域内的广泛深人研究,在栽培技术、制剂加工、新药开发、新产品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三七从一般中药材发展成为现代制药工业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大量投人生产,至今已形成三七种植、加工、储运、销售等三七产业系统。这使三七产业在云南省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在打造云南绿色经济强省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七产业的形成

  一个产业的形成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三七产业的兴起是三七资源、区域社会经济基础、区域产业构成等因素促成新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云南省、文山州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云南文山的三七产业顺势而起。

  三七具有神奇的医疗保健功效,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三七用于改善各种出血症、癖血症和金疮的历史已有600多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被人们广泛传颂,民间种植积极性很高,种植历史悠久。我国三七的种植在1950年前主要是零星种植,那时三七主要用来满足云南当地和全国中药房的需要。到了1950年,三七在地面积约78亩,年产量约6000余公斤。发展到1974年,种植面积约有4.4万亩,年产量增加到67.5万公斤,产值达6976万元,占当年文山州农业总产值的30.5%;实现税收1086万元,占当年文山州财政收人的49.8%,这对当时文山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种植和需求脱节,价值与价格背离的矛盾突出,单一的原料型生产难以使三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从1975年起,当地政府采取了若干限制措施控制三七生产,三七面积和产量开始下滑。到1979年,文山三七的种植面积仅有1.2万亩,年产量12.6万公斤。

  对三七的认知范围扩大,种植面积迅猛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科学家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结果表明,三七含有51种三七皂贰、77种以β-榄香烯为代表的挥发油、17种以三七素为代表的氨基酸以及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并揭示了三七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以及抗炎、延缓衰老、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理活性和独特疗效,从而拓宽了三七的开发利用空间。 从1980开始,三七的经营和管理开始放开。特别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三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89年,文山三七的种植面积已达7.1万亩,年产量达138.4万公斤,严重供过于求,价格开始急剧下滑,平均每公斤鲜三七从55.11元跌到22.11元,大大低于当时的生产成本,致使三七种植户损失惨重。文山州的三七种植业因此遭受灾难性打击,到了1992年,文山三七在地面积和年产量分别只有2.8万亩和38.6万公斤。

  三七种植稳步发展,三七加工逐步兴起

  从1993年到2001年,三七种植稳步发展,深度加工实现了零突破,市场逐步拓展。三七种植户的市场意识也不断增强,三七种植面积由2.8万亩逐步恢复到4万亩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文山三七产业实现销售收人30078万元,利润6464万元,税收2492万元,三七的市场价格也逐步回升到正常水平,进人了平稳发展阶段。三七的加工形成了以金泰得、特安呐、金不换、七花公司为主的十五家加工企业,一批以三七为主原料的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大量投人市场,并逐步为消费者接受。云南省文山州州委、州政府也吸取教训,高度重视三七产业的发展。1997年,“三七强州”的战略就已经基本形成。1999年9月和2000年10月,文山州分别召开两次了全州三七工作会议,统一了加快三七产业发展的步伐,深化了发展特色经济的认识,理清了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了产业目标和产业重点,对三七的科学种植、产品开发、宣传营销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三七生产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使文山州的三七产业步人。

上一篇:文山三七虫害探究

下一篇:云南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状况(二)